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张平子 晋 · 羊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河间讳衡字平子南阳此县人也。
体德纯和,秉行孝友,加以俊才命世,英识秀建,崔子玉为之(下缺)造化高才玮艺,与神合契,君子以为褒然闻之风声。
至于仕乎史官,算二仪之数,研阴阳之理,□□日月,致巧浑仪,有极深探赜之思,数往知来之验,此崔生所以发德音也。
若夫好学博古,贯综谟籍:坟典丘索之流,经礼训诂之载,百家九流之辩,诗赋《雅》《颂》之辞,金匮玉板之奥,谶契图纬之文,音乐书画之艺,方技博奕之巧,自《洪范》、《彝伦》,以逮于若郯子之所习,介卢之所识者,网不该罗其情,原始要终;
故能学为人英,文为辞宗,绍羲和之显迹,系相如之遐风。
向若生于春秋之间,游乎阙里之堂,将同贯宰、贡,齐衡游、夏,岂值取足于身中、垂名于一涂哉!
是以先生恒屈于不知己,仕居下位,再为史官,而发应间之论;
时不容道,遂兴《思玄》之赋。
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河间,则黎民时雍,庸渠限其所至哉!
若夫巡狩诰颂,所以敷陈主德,《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
若又造事属辞,因物兴(缺)下笔流藻,潜思发义,文无择辞,言必华丽,自属文之士,未有如先王之善选言者也。
南阳夏侯湛,自涉境以经于诸邑,每县咨其故老,访其先贤,有兆者表其墓,经坟者揖其魂。
涂出鲁阳,行次西鄂,眄狐山颂□英,历兹邑而怀天子。
暨路过茔域,止驾衢首,睹封树之萧条,观高碑之称美。
于是慨然永思,怆尔长怀。
若死者可起,吾其与归。
乃延邑宰而问之曰:「昔武王入殷,封比干之陇;
高祖经巍,酬信陵之墓:此圣贤之所以礼忠旌能,甄表明德也。
有可以优其胤嗣者,礼其在是,而世胄绝绍,支庶无闻。
于是乃剪其墟落,宠其宗人,使奉其四时,献其粢盛,遂纠集旧迹,摄载新怀,而书之碑侧,以阐美抒思焉。
其颂曰:
奕奕张生,秉德淑清。
研深综理,思俊才英。
实掌天地,幽赞神明。
冠曩兴美,倾汉流声。
匪唯天象,亦垂人文。
有炳其犹,有铄其新。
仰鉴遗籍,驰心哲人。
殊世投好,百载交神。
奉命南邦,行出尔涂。
□及隧首,辍驾前衢。
徘徊崇碑,逍遥故墟。
企仰网瞻,长怀焉如。
昔在先贤,唯德作友。
古而无死,愿言携手。
世则兹泯,道乃□□。
在珠咏隋,于璧称和。
戢宝无雕,人寿几何?
望兼京台,思逾俟河(《隶释》十九)
朝日夕月议 南朝 · 何佟之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九
盖闻圣帝明王之治天下也,莫不尊奉天地,崇敬日月。
冬至祀天于员丘,夏至祭地于方泽,春分朝日,秋分朝月,所以训民事君之道,化下严上之义也。
故礼云,王者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周礼典瑞云:王搢大圭,执镇圭,藻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马融云: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觐礼,天子出拜日于东门之外。
卢植云:朝日以立春之日也。
郑玄云:端当为冕。
朝日,春分之时也。
礼记朝事议云,天子冕而执镇圭,尺有二寸,率诸侯朝日于东郊,所以教尊尊也。
故郑知此端为冕也。
礼记保傅云: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
所以明有敬也,而不明所用之定辰。
马,郑云:用二分之时。
卢植:用立春之日
佟之以为日者太阳之精,月者太阴之精,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
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
、玄之言,得其义矣。
世则朝朝日,暮夕月魏文帝诏曰,觐礼,天子拜日东门之外,反礼方明。
朝事议曰:天子冕而执镇圭,率诸侯朝日于东郊。
以此言之,盖诸侯朝天子,祀方明,因率朝日也。
汉改周法,群公无四朝之事,故不复朝于东郊,得礼之变矣。
然旦夕常于殿下东向拜日,其礼太烦。
今采周春分之礼,损汉日拜之仪。
又无诸侯之事,无所出东郊,今正殿即亦朝会行礼之庭也,宜常以春分于正殿之庭拜日。
夕月,文不分明。
其议奏,魏秘书监薛靖:旧事,朝日以春分,夕日以秋分
案周礼朝日无常日,郑玄云,用二分。
故遂施行。
秋分之夕,月多东潜(《通典》作升)
而西向拜之,背实远矣。
谓朝日宜用仲春之朔。
夕用宜用仲秋之朔,淳于睿驳之,引礼: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端其位。
周礼,秋分夕月,并行于上世。
西向拜月,虽如背实,亦犹月在天而祭之于坎,不复言背月也。
佟之(案,《通典》以天子东西游幸数句,皆属淳于睿语,疑此佟之二字后人误加。)案礼器:为朝夕必放于日月。
郑玄云:日出东方,月出西方。
: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
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郑玄云:大明日也。
知朝日东向,夕月西向,斯盖各本其位之所在耳,犹如天子东西游幸,朝堂之官及拜官者,犹北向朝拜,宁得以背实为疑邪?
佟之谓魏世所行,善得与夺之衷。
晋初弃员丘方泽于两郊,二至辍礼。
至于二分之朝,致替无义。
江左草创,旧章多阙,宋氏因循,未能反古。
窃惟皇齐应天御极,典教惟新,谓宜使盛典行之盛代,以春分朝于殿庭之西,东向而拜日,秋分夕于殿庭之东,西向而拜月,此即所谓必放日月以端其位之义也。
使四方观化者,莫不欣欣而颂义,旒藻之饰,盖本天之至质也。
朝日不得同昊天至质之礼,故玄冕三旒也。
近代祀天,著衮十二旒,极文章之义,则是古今礼之变也。
礼天朝日,既服宜有异。
顷世天子小会,著绛纱袍,通天金博山冠,斯即今朝服之次衮冕者也。
窃谓宜依此拜日月,甚得差降之宜也。
佟之任非礼局,轻奏大典,实为侵官,伏追惭震(《南齐书·礼志》上永元元年步兵校尉何佟之议,又见《通典》四十四。)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 南梁 · 徐勉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
(上阙)天□降玄鸟以居亳,□□□白马□□□□初启□是惟□□文终□□□□□□□□□寺□□(上阙)书□府纪太常,□□为□□后□□□集□命□□□□家□□之□于斯乎□□□□□□□□资三□□□□□□明之□亻(上阙)友因心敬□□年□□□生吴太妃有疾□衣不解带(上阙)
室迩人□则应之千里□□□□□□府□□西中郎□□□□□□□□□游戎佐咏□□齐□□□□□□□□□□□□□□念(上阙)风云之会,乘天地之□□□□□□□□□□臣十□□□□□□□□□□□□□纷纭□勇公参赞神谟,夙兴帷幄,功□□□□□□□□州□□□□以公□□□将军西中咨议□□□□中郎俄迁给事黄门侍郎,□□□□□□□□□□□□行□□□□南平□□守□部于□□□宅心□百胁会,人神协契,莫不率从,而□□之□□□□□□□□□□□犹□实繁有徒,□□王□公□□□□□□□□肃奉成规事等萧寇出七西垒,□□南平梁州齐兴太守颜□都魏兴太守□师仁□□□□□逾一万,谋据汉北,将至城下,必毗赞谟,尽其晨□□□□□□□□□□□□□□□□𫲼萧□□休烈来寇□□奸回犹骋,豕突方纵。
镇军将军萧颖胄佐命西朝,政教攸在,一朝徂殒,内外□然以公式遏□□□□□□□下□荣徵公入辅,闻命选徒,裹粮遄迈。
(上阙)以英□罪人斯得,七□底定,百揆时叙,大蕃兴后来之歌,皇舆无反顾之虑。
和帝西下,以公为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宁南北秦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行(上阙)承□业□□□□□维城□□□勋兼望,□惟鲁卫,曰钦哉,□字南服
天监元年四月封始兴郡王食邑二千户
江汉之□,实惟南国,形胜之要,□镇西楚,苞含蛮埏,控接巴巫,分陕(上阙)总督□□□□□□诏使持节都督荆湘益宁南北秦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公褰襜以化梨氓,张袖以纳夷狄,先之以德惠,后之以威刑,广田省役,阶无滞讼,应接如神(上阙)
我□□□命公折简,以示祸福,□俟兵卒之劳,成都乂安,公之力也。
事间务隙,常集宾僚,访问政道,谈述诗赋,亲屈车骑,轼隐者之庐,虚己降尊,延白屋之士,给医药以拯疾病,建(上阙)以古方今,岂□□□□□□□□外被茂□于楚山。
寻加鼓吹一部。
六年,沮漳暴水,汛滥原隰,南岸邑居,频年为患,老弱遑遽,将至沈溺。
公匪惮栉沐,躬自临视,忘垂堂之贵(上阙)
叹服德之攸□皆曰神明,四郡所漂,赈以私,髟龙眉系发,莫不歌颂。
是岁嘉禾一茎九穗,生于邴洲,甘露降于府桐树,唐叔之美事(上阙)水浆不入口六日,毁瘠三年,扶□□□□旨□喻以大军之后,宜尽绥□□表自陈□哀苫次,服制有阕,毁□逾□,羊枯不堪屐履,荀顗面不可识,哀瘠在皇,忧未忘也。
(上阙)都督北讨众□□率□□中书令中卫将军□□卫尉卿,公趋事紫□兼总关柝,丝纶□□衿带以□八□斯谧,千庐无警。
其年秋,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徐□□五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兖州刺史,以□□□服□□□□□□□□□□□□□□□□□□旧曰难治,公□车□□怀远能迩,贝锦在路,不盗窃于逵中,桃李乘荫,不潜掇于樾下,桃李率由清约,马□□□□□□□□□□□□□□□□□□□□□□传述□□□□□九年六月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益宁梁南北秦沙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
□□□□北指秦州,鸟□河沙之酋,龟兹陇右之长,□□方(上阙)百□□□□□□□□□□□□□□□□□□□□□道过□□□□□不□□□□于□□祭仲元于圭畿,表君平之旧庐,轼长卿之故馆(上阙),则□□□□十四年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上阙)莫不改过(上阙)
安成康王□□□□异体弥深友(上阙)夙夜匪懈,吐握□怠(上阙)月八日□□□□□□疾至大渐,舆驾骤幸,有废寝膳,公虑贝神□□不称(上阙)勋隆陕服,契阔屯夷,劬劳□寄□内掌□司嘉猷弥著,方正位论道,□□□□奄□□□□用伤悼于厥心(上阙)谥曰忠武王,礼也。
惟公栖心衡泌,则缮性虚净,枕戈授律,则勋隆协赞,孝敬尽于君亲,仁义行于乡□,孜孜为善,温温克让,□神妙极斧藻(上阙)存勿□□□□□绩著刑蛮,化行□□□□其□□□其□推贤下士,降尊就卑,无弃贱贫,所珍儒雅,盐梅鼎实,舟楫大川,信列辟之羽仪,庶僚之准的者也,加以深信大道,妙识若空,味绝滋腴,身离烦渴(上阙),固能使□世钻仰,道俗□□,功高宇宙,誉穆惇□□□□□□□□□□吏民哀恸,示衰绖成林,瞻太山而弥悲,仰栋宇而兴慕,谅已镂金雕玉,昭像凤墀,饰碧绘丹,图刑驎阁,戎狄思耿,胡羌悲邓,告哀堕泪,不(上阙)罗玄昭等烟霞□阻,川路悠长,不及卜远之辰,罔逮易名之请,洒泣□寄,衔恨莫申,谨遵前义,刊□立碑,仿佛令德,依稀神仪,传世代而莫朽,等山川而无酬。
其辞曰:
日月贞明,川岫澄清。
□□奉职,毗世作桢。
于铄忠武,体二于情。
义均奭旦,道蔼□平。
栋梁世则,羽翼人英。
木运告圮,寻伦殄覆(上阙),水,虎啸樊谷。
关河之寄,允归亲睦。
若恂系兵,犹可转谷。
缔构宝玄,山河万宇。
云雷利□□□□土,比汉于梁,方周于鲁。
拥旄推毂,出蕃入辅,车服有庸,旗章有序。
六条设教,八命胥彰,再临七泽,傍(上阙)□彭泗,恩浃樊襄。
有来斯穆,无思不康。
弘□圣化,休我烈光。
文武兼姿,出内均美。
式□□□,肃雍中垒。
仪形三事,飞腾九轨。
胥是讴歌,明兹狱市。
方趋上铉,燮理阴阳。
陪銮日观,侍跸龙乡
(上阙)台光。
报施为虚,福仁遂爽。
环树云落,人伦安放?
罢市四蕃,行号十壤。
吏民摧慕,宾迎□罔。
山海安托,禅佩空想。
如郑丧侨,由晋亡向。
西光暧暧,东川瀁瀁。
时谢恩深,年流德广
式雕玄□,永寄希仰。
侍中尚书右仆射惠将军东海徐勉(碑拓本。)
奏参李琰之等议宗室助祭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臣等参量琰之等议,虽为始封君子,又《祭统》曰:「有事于太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
郑注云,昭穆谓同宗父子皆来也。
言未毁及同宗,则共四庙之辞。
云未绝与父子,明崇五属之称。
天子诸侯,继立无殊,吉凶之赴,同止四庙。
祖祧虽存,亲级弥远,告赴拜荐,典记无文。
斯由祖迁于上,见仁亲之义疏,宗易于下,著五服之恩断。
江阳之于今帝也,计亲而枝宗三易,数世则应四迁,吉凶尚不告闻,拜荐宁容辄预。
高祖孝文皇帝圣德玄览,师古立政,陪拜止于四庙,哀恤断自缌宗(《通典》作「断自宸聪」。)
即之人情,冥然符一;
推之礼典,事在难违。
此所谓明王相沿,今古不革者也(《魏书·礼志》二。熙平二年江阳王继表言道武曾孙,宜得预祭。王僧奇议不得祭。李琰之议得祭。侍中司空尚书令任城王澄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晖奏。)
郦范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卿身非功旧,位无重班,所以超迁显爵,任居方夏者,正以勤能致远。
虽外无殊效,亦未有负时之愆。
镇将伊利妄生奸挠,表卿造船市玉,与外贼交通,规陷卿罪,窥觎州任。
有司推验,虚实自显,有罪者今伏其辜矣。
卿其明为算略,勿复怀疑。
待卿别犯,处刑及鞭,今恕刑罢鞭,止罚五十。
卿宜克循,绥辑边服,称朕意也(《魏书·郦范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 初唐 · 释义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原夫三千肇建。爰彰兴立之端。
百亿已成。尚无人物之序。
既空洞于世界。则日月未流。
实阒寂于惨舒。则阴阳莫辨。
暨乎净天下降。身光自随。
因餐地肥。遂生贪著。
香稻。转次食之。
身光渐灭。日月方现。
夫妇农作之事兴。君臣父子之道立
然而上观青象。则妙高色而浮光。
下察黄舆。乃风荡水而成结。
而云二仪分判。人在其中。
感清浊气。自然而有。
阴阳陶铸。譬之以洪炉。
品物财成。方之于埏埴者。
盖寡听曲谈之谓也。于是岳峙星分。
含灵蔓延。遂使道殊九十六种。
谛分二十五门。僧祛乃从一□而万物始生。
世则因六条而五道方起。或露体拔发
将为出要。或灰身椎髻。
执作升天。或生乃自然。
或死当识灭。或云幽幽冥冥。
莫识其精。眇眇忽忽。
罔知所出。或云人常得人道。
或云死便为鬼灵。或谈不知蝶为我己。
不知我为蝶形。既偫迷于蜾羸。
复聚惑于螟蛉。比混沌于鸡子。
方晦昧于孩婴。斯皆未了由爱。
欲生藉业。而有轮回苦海。
往复迷津者乎。然则亲指平途。
躬宣妙理。说十二缘起。
获三六独法。号天人师
称一切智。引四生于火宅。
拔三有于昏城。出烦恼流。
登涅槃岸者。粤我大师释迦世尊矣。
创成觉龙河。九有兴出城之望。
后移光鹿苑。六道盛归依之心。
初转法轮。则五人受化。
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
于是阐梵响于王舍。获果者无穷。
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
始自了教。会初愿以标诚。
终乎妙贤。契后期于结念。
住持八纪。宏济九居。
教无幽而不陈。机无微而不纳。
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
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
以为宅有者大。非戒兴则非灭。
存生者小。过律显则过亡。
且如恚损轻枝。现生龙户。
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善恶之报。固其明矣。
于是经论兼施。定慧俱设。
摄生之纲。唯斯三藏乎。
既而亲对大师。教唯一说。
随机拯物。理亡他议。
及乎糵舍初辞魔王。或欢喜之志。
熙连后唱无灭。显亡疑之理。
可谓化缘斯尽。能事毕功。
遂乃迹灭两河。人天掩望。
影沦双树。龙鬼摧心。
致使娑罗林侧。泪下成泥。
哭者身边。血如华树。
大师唱寂。世界空虚。
次有宏法应人。结集有五七之异。
持律大将。部分为十八之殊。
随所见闻。三藏各别。
著下裙则裾有偏正。披上服则叶存狭广。
同宿乃异室绳围。两俱无过。
受食以手执画地。二并亡愆。
各有师承。事无和杂。
诸部流派。生起不同。
西国相承。大纲维四。
其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
事非一致。如馀所论。
此不繁述。故五天之地。
南海诸洲。皆云四种尼迦耶。
然其所钦。处有多少。
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
信度则少兼三部。乃至正量尤多。
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
南面则咸遵上座。馀部少存。
东裔诸国。杂行四部。
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
南海诸洲。有十馀国。
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钦。
近日已来。少兼馀二。
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
唯末罗游少有大乘耳。诸国周围。
或可百里。或数百里。
或可百驿。大海虽难计里。
商舶惯者准知。良为掘伦。
初知交广。遂使总唤昆崙国焉。
唯此昆崙。头捲体黑。
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
赤脚敢曼。总是其式。
广如南海录中。具述驩州正南。
步行可馀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
上景南至占波。即是临邑
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
西南一月至跋南国。旧云扶南
先是裸国。人多事天。
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
迥无僧众。外道杂居。
斯即赡部南隅。非海洲也。
东夏大纲。多行法护
关中诸处僧祇。旧兼江南岭表。
有部先。而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处。
其经夹以为题目。详观四部之差。
律仪殊异。重轻悬隔。
开制迢然。出家之侣。
各依部执。无宜取他经事。
替己重条。用自开文。
见嫌馀制。若尔则部别之义不著。
许遮之里莫分。岂得以其一身。
遍行于四。裂裳金杖之喻。
乃表證灭。不殊行法之徒。
须依自部。其四部之中。
大乘小乘。区分不定。
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
神州赤县之乡。意在大教。
自馀诸处。大小杂行。
考其致也。则律检不殊。
齐致五篇。通修四谛。
若礼菩萨。读大乘经。
名之为大。不行斯事。
号之为小。所云大乘。
无过二种。一则中观。
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
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
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
孰是孰非。同契涅槃。
何真何伪。意在断烦惑。
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
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
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
理无乖竞。既无慧目。
谁鉴是非。任久习而修之。
幸无劳于自割。且神州持律。
诸郡互牵。而讲说撰录之家。
遂乃章钞繁杂。五篇七聚。
易处更难。方便犯持。
显而还隐。遂使覆一篑而情息。
听一席而心退。上流之伍。
苍髭乃成。中下之徒。
白首宁就。律本自然。
落漠读疏。遂至终身。
师弟相承。用为成则。
论章段则科而更科。述结罪则句而还句。
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
覈其益焉。时有海珠之润。
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
岂得故为密语。而更作解嘲。
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
有怀饮息。济命无由。
准检律文。则不如此。
论断轻重。但用数行。
说罪方便。无烦半日。
此则西方南海。法徒之大归矣。
至如神州之地。礼教盛行。
敬事君亲。尊让耆长
廉素谦顺。义而后取。
孝子忠臣。谨身节用。
皇上则恩育兆庶。纳隍轸虑于明发。
偫臣则莫不拱手。履薄呈志于通宵。
或时大启三乘。广开百座。
布制底于八泽。有识者咸悉归心。
散伽蓝于九宇。迷途者并皆回向。
皇皇焉农歌畎亩之中。济济焉商咏舟车之上。
遂使鸡贵象尊之国。顿颡丹墀。
金邻玉岭之乡。投诚碧砌。
为无为。事无事。
斯固无以加也。其出家法侣。
讲说轨仪。徒众俨然。
钦承极旨。自有屏居幽谷。
脱屣樊笼。漱岩流以遐想。
坐林薄而栖志。六时行道。
能报净信之恩。两期入定。
合受人天之重。此则善符经律。
何有过焉。然由传受讹谬。
轨则参差。积习生常。
有乖纲致者。谨依圣教。
及现行要法。总有四十章。
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并杂经论等十卷。
并录附归。愿诸大德。
兴宏法心。无怀彼我。
我善可量度。顺佛教行。
勿以轻人。便非重法。
重曰。然今古所传。
经论理致。善通禅门。
定潋之微。此难悬嘱。
且复粗陈行法。符律相以先呈。
备举条章。考师宗于实录。
纵使命沦夕景。希成一赞之功。
燄绝朝光。庶有百灯之续。
阅此则不劳尺步。可践五天于短阶。
未徙寸阴。实镜千龄之迷躅。
幸愿检寻三藏。鼓法海而扬四波。
皎镜五篇。汎慧舟而提六欲。
虽复亲承匠旨。备检元宗
然非浚发于巧心。终恐受嗤于慧目云尔。
拔四镇议697年闰10月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议曰。
北狄之为中国患者久哉。
唐虞以上为獯鬻。
殷周之际曰猃狁。
西京东国有匈奴冒顿焉。
涂典午有乌丸鲜卑焉。
拓跋世则蠕蠕猖狂。
宇文朝则突厥恣睢。
斯皆名号因时而改。
种落与运而迁。
五帝不能臣。
三王不能制。
兵连祸结。
无代不有。
长策远算。
旷古莫闻。
夫胡者。
北狄之总名也。
其地南接燕赵。
北穷沙漠。
东接九夷。
西界六戎。
天性骄傲。
觇伺便隙。
鸟飞兽走。
草转水移。
自言天地所生。
日月所置。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更相驰突。
至今陷溃者。
靡岁而宁焉。
汉兴
高皇以百万众窘于平城之下。
国人羞之。
逮至武帝
患其如此。
赫然发愤。
肆志远略。
建元中。
使张骞始通西域
既而列四郡。
据两关。
以断匈奴右臂。
乃复度河湟。
筑令居塞。
以绝南羌北交。
于是乘障塞。
绝亭燧。
出长城数千里矣。
于斯时也。
承文景元默之后。
国用富强。
太仓之相因。
水衡之钱贯朽。
练兵选将。
深入穷追。
倾府库之财。
殚士马之力。
行人使者
岁月亭障。
贰师骠骑。
首尾关河。
饿虎未摧。
其国已耗。
馲驼既死。
其人亦殄。
乃至造皮币。
算缗钱。
税舟车。
榷酒酤。
夫岂不怀。
深惟长久之计然也。
匈奴于是乎孤特远窜。
羽檄不行焉。
孝武西域之后。
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元哀平
其道不替。
王莽篡位。
贬易侯王。
由是西域怨叛。
与中国隔绝。
并复从属匈奴
敛税重刻。
诸国不堪命。
光武中兴。
皆遣使求内属。
建武至于延光。
三绝三通。
唐太宗
方事外讨。
复修孝武旧迹。
南山至于葱岭府镇
烟火相望焉。
其在高宗
励精为政。
不欲广地。
务其安人
徭戍繁数。
用度减耗。
复命有司拔四镇。
其后吐蕃果骄。
大入西域
焉耆以西。
所在城堡。
无不降下。
遂长驱东向。
高昌壁。
车师庭。
常乐县界。
断莫贺延碛。
以临我燉煌
伏赖主上神鉴通幽。
冲机测远。
下严霜之令。
兴时雨之兵。
乃命右相韦待价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
时也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徒。
倍道据碛。
贼逢有备。
一战而走。
我师追蹑。
至于焉耆。
粮道不继而止。
竟亦无功。
朝廷以畏懦有刑。
待价琼州
弃温古于秦州
放弃二罪。
而诸将咸肃。
王孝杰而四镇复焉。
今若拔之。
是弃已成之功。
忘久安之策。
小慈者大慈之贼。
前事者后事之师。
何不图也。
四镇无守。
则狂胡益赡。
必兵加西域
诸蕃气羸。
恐不能当长蛇之口。
西域既动。
自然威临南羌。
南羌乐祸。
必以封豕助虐。
蛇豕交连。
河西危。
河西危。
则不得救。
况复边境守禦之具未整。
内郡武卫之备未精。
方须命将出师。
兴役动众。
向之所得。
今之所失。
向之所劳。
今之所逸。
可不谓然乎。
而议者但忧其劳费。
念其远征。
曾不知其蹙国减土。
春秋所讥。
杜渐防萌。
安危之计。
夫南羌者。
请试言之。
孝武皇帝筑令居时。
偫羌盟约。
匈奴合兵至十馀万。
共围枹䍐。
遣李息为击平之。
是则羌胡同恶。
有自来矣。
遽而依西海盐池左右。
汉遂因山为塞。
河西地空。
稍徙民以居之。
至宣帝时
先零种豪言。
愿得度湟水
逐人所不田处为畜牧。
将军赵充国以为不可。
后羌因缘前言。
遂度湟水
郡县不能禁。
乃遣充国与诸将击平之。
是则愿牧绐言。
非止于今年耳。
且汉之匈奴
曷若今之默啜
今之勃律。
孰与汉之南羌。
顷者若兵稍迟留。
贼先据要害。
河西四郡。
已非国家之有。
今复安得而拔之乎。
何谓非国家之有。
但莫贺延大碛者。
伊州在其北。
沙州在其南。
延袤向二千里。
中閒水草不生焉。
每灾。
风横沙。
石飞吼。
行人昼看朽骨。
以知道路。
夜视斗柄。
以辨方隅。
往往遇驼泉。
时时得马酒。
而后度焉。
盖驼马死者十四五。
人畜疲极。
若北有强寇。
则难以度碛。
汉兵难度碛北。
伊西延安及诸蕃无救。
则疲兵不能自振。
不能自振。
则为贼所役属。
贼吞之。
又得肥饶之马。
马肥人逸。
汉复焉得悬军深入乎。
有以知通西域之艰难也。
碛南有沙瓜甘肃四川
并以南山为限。
山南即吐浑及吐蕃部落。
贼知汉兵不得度碛。
必踰南山分路而下。
碛北贼与突厥通结。
相合而前。
凉州以西。
势必危矣。
故曰非国家之有。
拔之非便。
主上以默啜逆天。
置之度外。
神武不杀。
上仁好生。
遂令匍匐请命。
耸踊知耻。
中国不闻犬吠之警。
边庭不识狼顾之忧。
圣人之用兵也如此。
则知启修政而有扈奔。
农修德而夙沙至。
禹焚甲而夷人附。
舜舞戚而苗民来。
为不虚也。
贾谊书云。
周成王问鬻子曰。
圣王在上位。
使人富且寿。
夫富则可为也。
寿不在天乎。
对曰。
圣王在上位。
则天下无军兵之事。
则人免于一死而得一矣。
君积于道。
吏积于德。
人无冻馁。
则免于二死而得二矣。
君积于仁。
吏积于爱。
则刑罚废。
人无夭阏之诛。
则免于三死而得三矣。
使人以时。
而用之有节。
人无疠疫。
则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
今圣主在上。
人得四生。
禀气流形。
孰不幸甚。
然为邦之道。
安不忘危。
汉时单于上书。
愿保塞请罢边备。
郎中侯应习边事。
以为不可。
东汉时西羌作乱。
徵天下兵。
赋役无已。
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
议郎傅燮厉言曰。
司徒
天下乃安。
凉州天下要冲。
国家藩卫。
世宗拓境。
列置四郡。
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
宰相
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
仍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
若使左衽之虏。
得居此地。
土劲甲坚。
因以为乱。
此天下之至虑。
社稷之深忧。
竟从议。
今宜日慎一日。
虽休勿休。
采侯不可之言。
傅燮深虑之议。
然后风为号令。
雷为折冲。
缮甲兵。
将帅
上与天合德。
下与地合明。
中与人合心。
善战者不阵。
如斯而已矣。
拔旧安之四镇。
委难制之两凶。
求将来之端。
考已然之验。
伏念五六。
至于再三。
愚下固陋。
知其不可。
伏惟朝廷再三察焉。
谨议。
咏哥窑葵花乾隆己亥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
碗作葵花式,应存向日情。
依然出宋代,却可辨难兄。
火色泯无迹,釉光注未平。
器珍原以旧,新必致訾评。
按:尝谓古器虽髺垦人亦珍之若近时器虽精工而有微疵率以为脚货弃之中庸二十九章所云世法世则之君子于同时不过远有望而近不厌亦此意也
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 唐 · 刘太真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茂天爵者薄人秩。
韬真机者疵世道。
是有草莱缨组。
尘埃声利。
位始阶而身退。
名始存而迹远者。
见之于府君矣。
府君杜氏。
讳元徽
字金刚
京兆人也。
宗启周封。
业光鲁史。
层源演派。
謺萼舒英。
以地则因人斯大。
世则令郡望族。
至若骤谏兴王。
飞谋战国
垂康汉之绩。
著平吴之功。
咸宠冠往贤。
郁华前载。
斯粗举而未能也。
曾祖良杞府君
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
左仆射
士伦府君
太中大夫左卫大将军
考元府君
游击将军商州洵水府折冲上柱国
或导扬儒风。
或宣肄武烈
芳传学省
勋在戎府。
俾昌而裕。
毓我令人。
府君贞亮居体。
中和成性。
孝慈根于素风。
明敏彰于羁贯。
唯道素是味。
唯还丹是慕。
浮碧落而云高。
立秋江而鹤远。
既而宗族喻良弓之业。
亲朋示博带之义。
事感于中。
勉而筮仕。
解巾署陪戎校左金吾翊府
寻授左监门卫长史
晁错才识。
始从掌固
扬雄词赋。
仍闻执戟
滞修鳞于污渎。
栖逸翮于榆枌。
摩重霄。
跃洪澜。
将有日矣。
然而雅好翰墨。
尤工弧矢。
援毫露垂。
舍拔星落。
循倒薤以偕极。
掩穿杨而称妙。
造次于是。
专精无怠。
况匪惊愚以饰智。
匪隳身以徇物。
则儒墨两忘也。
匪江湖而闲。
匪仁义而修。
则朝野一致也。
是用齐荣贱。
混淹速。
岁星逾所。
名秩乃徙。
人不堪其望。
我则莫之屑。
其练性存神。
远希彭羡。
犹初志也。
府君之从父昆弟。
有悬王官宿债者。
简书烟交。
司空星至。
悉责薄产。
殆将不给。
且家人嗷嗷。
泉壤贻惧。
府君忧攒于貌。
事甚在已。
遂鬻所居之业。
而代偿焉。
卜迁于西郊之别墅。
又有至自西州者。
宦游既久。
田屋斯变。
陶园兼已荒。
江宅与桑田惧尽。
府君复推别墅以居之。
其仁爱之厚。
多此类也。
属虏起幽都。
兵交中原。
二京弛禁。
六龙偏幸。
府君心壮血愤。
志图家国。
乃激劝亲族。
纠率子弟。
弦木砺金。
有车一乘。
督责遣之曰。
吾闻救时者无险易。
赴难者无远迩。
况文武继代。
食君之禄者乎。
吾夙有林栖之契。
又齿发将暮。
不有处者。
谁保家属。
汝曹行乎。
吾欲兼济。
遂提老襁幼。
集于终南
时勋武争搏。
齐人大扰。
战血殷野。
殇魂啸林。
丁壮济师。
妇姑行饷。
府君深居事外。
适与静合。
耳绝鼙角。
目无锋刃。
天下鼎沸。
云卧恬然。
伊昔汉臣择日而不去。
秦客缘源以忘返。
屯往泰还。
我无凝滞。
由是放荡形役。
徜佯家林。
州闾归仁
疆理息讼。
儒书仙箓。
开卷自得。
鹤侣鸿俦
风期相许。
实清冥上人也。
乾元二年夏四月十八日
遘疾终于长安居德里私第。
春秋六十有四。
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
婉娩懿茂。
柔贞惠和
含真乐道。
府君之志。
贞元四年秋九月庚午
合葬于咸阳之洪渎原。
礼也。
长子前河北招讨都统领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御史中丞上柱国建安郡食实封一百五十户季玭。
宣茂绩于邦家。
施湛恩于祖考。
忠诚好谋。
沈毅能断。
当禁卫之心膂。
总兵符于掌握。
皇威扬于外。
臣节固于中。
勋庸大来。
爵位斯集
朝廷以府君垂裕道至。
贻谋庆深。
下诏褒宠。
用光幽穸。
房州刺史
次子冠军大将军兼试太常少卿季璘。
探赜兵谋。
妙通剑术。
致身环列
亦著殊名。
惟伯与仲。
孝心罔极。
莫不切追远之情。
聿修之旨。
爰托图篆。
式昭令德。
其词曰。
休祉锡美。
元淳毓灵。
是曰哲人。
惟道之英。
风质简远。
音词淑清。
优游下秩。
想像高冥。
谋能图国。
射足观德。
药灶霜元。
书池水墨。
义自情感。
仁非教植。
鬻业推居。
宗亲翼翼。
当夷乱华。
高蹈云崖。
子弟从师。
策勋王家。
艰难既平。
吐纳元和。
玉貌虽全。
促龄如何。
诜诜令嗣。
忠武济世。
位崇银章。
权总羽卫。
是降褒赠。
载光幽竁。
撰词扬休。
昭示来裔。
答赠袁章京昶袁语及西藏旧计谬以刘向陈汤相比因伤丁文诚怃然有作 清末民国初 · 王闿运
 押词韵第十四部
东里乐吴缟,南工论楚剑。
真知世所希,外赏谁能鉴。
余本支离士,人形偶然犯。
寝迹恣闲游,适来访朝坫。
彼美在彤闼,特达光圭剡。
瞻言弥六合,计画符深念。
昔参断臂谋,意绝英俄瞰。
人亡远图止,语合雄襟憾。
谬许愧刘陈,千时异郦范
风寒燕市静,烛暖清觞汎。
将回已灰心,吁谟待君验。